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科技部关于印发高性能膜材料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00:14:18  浏览:869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科技部关于印发高性能膜材料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


科技部关于印发高性能膜材料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高【2012】89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高性能膜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高性能膜材料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高性能膜材料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http://www.most.gov.cn/tztg/201209/W020120905592520159319.pdf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





附件:

高性能膜材料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高性能膜材料是新型高效分离技术的核心材料,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能源、环境等领域重大问题的共性技术之一,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业技术进步与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性能膜材料的应用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过程工业、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水平。
为促进我国高性能膜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膜技术在节能减排、保障民生等方面的应用,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相关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 全球膜材料技术和产业强劲发展。
高性能膜材料的发展得到了全球范围的高度重视,多国政府将膜技术作为21 世纪高新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 制定了相应的研究开发计划,促进了膜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强劲发展。目前全球高性能膜材料的发展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膜材料产业向高性能、低成本及绿色化方向发展;膜材料市场快速发展,与上下游产业结合日趋紧密;膜技术对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膜技术对保障饮水安全,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显著增强。
(二) 我国膜技术发展活跃、市场增长较快。
2010 年,我国膜产值超过 300 亿元,占全球膜市场的 10%左右。全国从事分离膜研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近 100 家,膜制品生产企业达300 余家,工程公司超过1000 家,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高性能膜材料创新链和产业链。在高性能水处理膜材料、特种分离膜材料、气体分离膜材料、离子交换膜材料、生物医用膜材料等方面,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膜材料,部分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制备技术和应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膜材料市场的增长。
(三) 保障我国水安全的需求日益迫切。
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瓶颈,膜法水处理技术是解决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的重要技术。开发高性能反渗透膜材料,可以大幅降低膜法制水成本,解决沿海地区缺水问题;开发高性能水质净化膜材料,可以提高自来水水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开发高强度、抗污染的膜生物反应器(MBR)专用膜材料,可以实现市政污水回用,解决城市缺水问题。膜技术已逐渐成为水处理的主流技术,成为保障我国水安全的重要内容,对膜材料需求日益迫切。
(四) 保障工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的需求日益迫切。
以耐溶剂、耐高温的特种分离膜材料为基础,发展高效分离技术是降低过程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化工、冶金、电力、石油等行业的废水处理回用和原油加工、石化产品生产等行业的有机溶剂回用处理,迫切需要开发耐溶剂的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天然气利用和输送中的脱水、脱二氧化碳和脱硫化氢,以及实现煤的清洁利用,迫切需要开发高性能的气体分离与净化膜材料。发酵工业和过程工业中恒沸体系的分离及物料脱水,是过程工业节能降耗的关键技术,迫切需要开发高性能的渗透汽化膜和耐溶剂的纳滤膜。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 总体思路。
以膜材料的研究开发为核心、产业化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着力突破相关膜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推动膜材料在水资源、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等相关行业的应用,促进膜行业的发展,提升我国膜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构建创新体系。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各类科技计划,形成膜领域创新资源的优化布局。通过项目、人才、基地的联动,充分整合地方和社会创新资源,构筑我国膜领域的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 坚持材料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以膜材料的创新为核心,在若干重要应用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国产膜材料,提高市场占有率,改变“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困境,提升膜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需求牵引,做大产业规模。以海水淡化、饮用水净化、市政污水资源化的水处理膜和过程工业中的特种分离膜等为切入点,实施水处理膜材料和特种分离膜材料并重的发展战略,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做大产业规模。
坚持企业主体,打造龙头企业。以若干有一定基础的创新型企业为核心,通过国家和地方的联动、高校院所和企业资源的组合、科技人才与金融资本的衔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
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人才高地。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结合起来,促进人才在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充分流动,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鼓励科技人才与企业家结合,着力打造若干人才集聚区,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建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级创新平台。
(三)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实现我国膜领域科技发展“三个提升、一个完善”的总体目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基础研究走在国际前列,培养若干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方向、创新团队和知名学术带头人;原始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膜材料、金属和金属间化合物膜材料、智能膜材料等优势前沿领域形成专利池,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在国家重大需求的水处理膜材料、特种分离膜材料、离子交换膜材料领域,着力解决产业化关键技术难题,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基础。提升产业竞争力:膜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预期到 2015年达到千亿元规模;产业附加值有显著提升,陶瓷膜、MBR 专用
膜材料、高分子超滤微滤膜等重要膜品种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力争上市公司达到十家以上;布局若干膜产业集聚区,推动集群创新。提升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贡献度:具备大型海水淡化成套装备和膜材料的设计、 制造和运行调试能力, 膜法海水淡化成本降到4-5 元/立方米;具备大型饮用水成套装备国产化能力,膜法自来水厂改造初步形成产业;具备大型 MBR 工程装备国产化能力,建成若干市政污水
全回用的示范城市;膜催化反应器技术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离子交换膜氯碱集成工艺装备国产化,渗透汽化和蒸汽渗透技术成为溶剂脱水的主流技术之一;膜技术在油田回注水、炼焦废水、农药废水、印染废水处理等领域获得全面推广应用。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在建设好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液体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同时, 新建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气体分离膜、液体分离膜和特种分离膜的创新布局;依托国
家级创新平台和重点研发机构,整合地方资源,建设若干膜材料领域专业性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促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技术的转移;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设立若干膜产业发展基金,推进行业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高性能膜材料“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属性
科技
1 5~8 种关键膜材料实现国产化, 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约束性
2 形成发明专利 500 项以上
3
培养和引进 20~30名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预期性 4 形成 10~1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学研创新团队
5 形成 10~15个产学研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6 新增 3~5个国家级研发和服务平台 经济
1 建成膜生产线 3~6条 约束性
2 产业增长率 30%,形成千亿产业 预期性
3 形成 10 家上市公司 社会
1 示范工程 3~5 项,示范工程废水减排30% 预期性
2 示范工程 2~3项,示范工程节能20%
3 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关键技术
4 为饮用水安全提供保障技术
5 为过程工业节能减排提供共性技术
三、重点任务
按照“三个提升、一个完善”的目标要求,本规划的重点任务分解为基础研究(任务一)、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任务二、三、四)、集成应用示范(任务五)、创新平台建设(任务六)等四部分。
(一)膜材料设计与制备的基础研究。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加强膜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原创技术研究,提升膜领域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围绕膜分离性能与膜材料微结构的关系、膜材料的微结构形成机理与控制方法、应用过程中膜材料微结构的演变规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理论框架,在膜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通过研究智能膜材料、合金膜材料、新型结构膜材料等新材料,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的膜材料和专有制备技术,构建我国膜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技术平台,为我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膜材料奠定基础。
(二)高性能水处理膜材料。
在水资源领域,重点突破海水淡化用高性能反渗透膜、水质净化用纳滤膜和废水处理用膜生物反应器专用膜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以解决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短缺和饮用水安全问题。
1.高性能反渗透膜材料。满足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等技术对高性能反渗透膜材料的需求,重点开发高性能聚酰胺类反渗透膜原材料;研究开发抗污染、抗氧化、耐溶剂反渗透膜材料;研究开发反渗透膜元件卷制封装技术,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反渗透膜规模化生产线;研究海水淡化膜材料大规模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大型海水淡化膜元件;鼓励开发高脱硼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材料、正渗透膜材料、膜蒸馏技术等。
2.高通量纳滤膜材料。围绕水质深度净化技术对膜材料的需求,重点开发高通量复合纳滤膜材料及其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开发万吨/日的纳滤膜过滤高硬度地下水/井水制备饮用水工艺,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规模化制备技术,微污染水深度处理工业化应用技术;研究界面聚合法制备完整无缺陷复合纳滤膜技术,开发膜面缺陷在线监测系统;鼓励开发脱硝和海水软化纳滤膜,耐腐蚀、耐溶剂纳滤膜。
3.MBR 专用膜材料。围绕污水综合治理、废水资源化等水处理技术对膜材料的需求,重点开发增强型 MBR 专用膜材料等高强度、抗污染 MBR 膜材料;研究涂膜液配方与大型膜液调配系统;开发增强型聚偏氟乙烯(PVDF)等膜生产线;开发大型膜组器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大型MBR装置。
(三)面向过程工业的特种分离膜材料。
针对过程工业中高温、溶剂和反应体系等苛刻环境下的分离问题,重点突破陶瓷纳滤膜材料、气体分离和净化膜材料、渗透汽化和蒸汽渗透膜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引领我国膜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为我国节能减排具体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1.高性能陶瓷膜及膜反应器。围绕过程工业的需求,重点开发高分离精度的陶瓷膜材料及膜反应器;研究陶瓷纳滤膜的微结构调控及表面功能化技术,开发规模化陶瓷纳滤膜制备技术及生产线;开发新型陶瓷纳滤膜应用装备。
2.气体分离膜材料。围绕能源清洁利用和环境减排对膜材料的需求,重点发展透氢与透氧的气体分离膜材料,特别是用于高纯氢气制备的复合钯膜材料和用于高纯氧气制备的混合导体透氧膜材料;开发用于天然气净化与综合利用的气体分离膜材料;开发用于分离捕集温室气体的膜材料,尤其是用于分离二氧化碳的固定载体膜材料;开发卷式分离膜及中空纤维复合膜规模化连续生产技术;鼓励发展富氮膜材料。
3.气体净化膜材料。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开发高温气体净化工程化装备及关键膜材料;重点研究碳化硅支撑体成型技术和烧结技术,开发非对称纯质碳化硅膜材料及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发高孔隙率非对称陶瓷膜材料制备技术;研究膜层在支撑体表面的均匀涂覆技术,开发抗热震多孔金属复合膜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鼓励开发耐高温亲水性聚四氟乙烯膜材料及其应用技术。
4.渗透汽化膜材料。围绕溶剂分离的需求,重点开发疏水型膜材料;开发高稳定性分子筛膜材料、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开发中空纤维纳米杂化多层膜材料及其规模化制备技术;开发高装填面积膜组件;鼓励开发用于有机物-有机物分离的膜材料和有机气体回收的膜材料。
(四)离子交换膜材料。
针对氯碱行业的重大需求,重点突破全氟离子交换膜工程化技术,进一步提高膜性能;面向燃料电池、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的应用需求,重点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离子交换膜材料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膜材料;针对酸碱回收的需求,开发双极膜和扩散渗析膜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及成套装备,实现批量生产。
1.全氟离子交换膜。围绕氯碱行业、燃料电池、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发高性能离子交换膜制备技术及在氯碱行业的工业化应用技术,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电池用离子交换膜;鼓励开发新型耐热离子交换膜、抗过氧化氢氧化离子交换膜、氢氧根传导离子交换膜材料。
2.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膜材料。围绕高效率燃料电池技术及产业化需求,研究开发高电导率固体氧化物膜材料,开发制备超薄固体氧化物膜材料;鼓励开发单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微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3.双极膜和扩散渗析膜。围绕过程工业的废酸碱资源化利用,重点研究新型扩散渗析膜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开发高性能双极膜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开发废酸和废碱回收成套装备与工程化技术,双极膜应用的成套装备与工程化技术。
(五)集成应用示范。
重点开发新型膜分离集成过程,注重过程强化及在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传统产业改造、社会发展和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应用,形成基于膜分离集成过程的水资源综合治理和传统产业改造成套技术与装备,发展新型共性技术,为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基于膜分离集成过程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建设沿海工业园区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形成包括反渗透预处理、反渗透海水淡化、浓盐水后处理、园区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的海水综合利用集成系统;重点开发大型 MBR 市政污水处理工艺,建成十万吨级市政污水处理及全回用示范工程。 2.膜法深度水处理技术。重点开发膜法自来水深度处理工
艺,建成万吨级纳滤膜自来水生产示范工程;重点开展膜法污水处理工艺研究,实现焦化废水、油田采出水、农药废水、印染废水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废水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建成万吨级膜法污水处理工艺及成套装备。
3.面向过程工业的膜集成技术。针对钢铁冶金、化工制药、生物工程等相关领域,着重研究过程强化的膜分离工艺,开发形成膜集成技术;重点开发化工和石油化工行业重要反应与膜分离过程耦合工程化技术,建成膜反应器成套装置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发离子交换膜大规模制备技术并建成生产线,开发膜法盐水精制和离子交换膜氯碱集成技术,建成氯碱生产示范工程。
(六)创新平台建设。
新建特种分离膜、含氟功能膜、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对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予以持续支持。组建膜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膜领域创新群体。布局建设若干国家级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鼓励设立若干膜领域专业性的投资基金,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人才、项目、基地建设的联动,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发展膜产业的积极性,整合各类资源,布局若干膜产业集聚区。加大国家投入,带动社会投资,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资金支持膜材料产业发展;鼓励行业和企业推广应用膜技术,鼓励地方政府对高性能膜材料及装备采用政府采购模式,推动市场发展。
(二)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组织协调, 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示范全链条的布局,扶持膜生产及应用的龙头企业发展,强强结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优化提升产业链。组织实施一批膜系统集成、生产、应用示范工程,提升膜技术工程应用水平,加快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新机制,推进集群创新,提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组织承办有影响力的国际膜会议,提升学术地位;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产品竞争力;鼓励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并购、参股国外企业等方式掌握关键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对相关技术的掌握能力。
(四)强化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
统筹人才、项目、基地建设。构筑膜材料和膜过程人才高地,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原创技术。通过设立高性能膜材料专项基金,推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各类产业园区加强孵化作用,通过实验开发、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杭州市职业介绍机构管理办法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


杭州市职业介绍机构管理办法 

市政府令第73号 


(1994年8月12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 1997年12月5日杭州市人民政府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沟通联系和提供服务依法建立的中介服务机构。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杭州市市区范围内的综合职业介绍机构、行业职业介绍机构、专项职业介绍机构以及其他职业介绍机构。
  第四条 杭州市劳动局主管全市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工作,负责对全市的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指导、监督、协调和管理。各区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职业介绍机构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政府的劳动政策,接受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二章 职业介绍机构的建立



  第六条 开办职业介绍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明确的服务宗旨和工作目标;
  (二)有10000元以上的开办注册资金;
  (三)有固定场所并具有相应办公设备;
  (四)有3名以上具有一定劳动业务知识的专职工作人员;
  (五)具有符合国家法律和劳动政策的工作章程和规章制度;
  (六)符合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凡开办职业介绍机构,必须由开办单位或个人持开办章程和主管单位关于开办者资格的证明(个人凭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证明)及有关材料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区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杭州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给《职业介绍许可证》,并凭《职业介绍许可证》向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方可开展活动。
  第八条 市级综合性职业介绍机构,名称可定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其他职业介绍机构名称一律定为“职业介绍所”。
  建立专业性职业介绍机构,名称可根据其具体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在“职业介绍所”前冠以专业名称。
  第九条 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开办以调剂本行业内部劳动力为主的、非盈利的职业介绍机构。
  第十条 未经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职业介绍机构和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有偿服务的形式进行职业介绍活动。
  第十一条 职业介绍机构因故更名、换址,应提前一个月向原审批部门申报,经核准后,由杭州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换发新的《职业介绍许可证》。
  职业介绍机构因故停办的,应提前一个月向原审批部门申报,由杭州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注销登记,并收回《职业介绍许可证》。



  第三章 职业介绍机构的服务职能



  第十二条 职业介绍机构应具备以下业务或服务职能:
  (一)搜集、发布、传递、储存劳动力供求信息,预测预报劳动力供求趋势;
  (二)为各类求职人员进行求职登记,提供用工信息,介绍用工单位;
  (三)为用工单位进行用工登记,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介绍、推荐各种劳动力;
  (四)进行劳动就业政策指导和咨询服务;
  (五)为在职人员合理流动和单位间劳动力余缺调剂提供中介服务;
  (六)为城镇居民推荐介绍各类家庭服务人员;
  (七)为进城务工的外地劳动力提供信息、推荐用工单位;
  (八)为要求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从事社会劳动提供服务;
  (九)为从事职业技术培训的单位提供生源,为劳动者提供培训渠道;
  (十)组织地区间劳务交流;
  (十一)为用工单位代办用工手续;
  (十二)承办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事项。
  第十三条 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的业务范围由杭州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确定。职业介绍机构为向境外输出劳务提供服务的,以及向境外企业常驻境内代表机构提供人员的,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私人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只能从事为城镇居民家庭介绍家庭服务人员的职业介绍活动。
  第十五条 各职业介绍机构可采用劳务咨询、发布劳务信息、召开洽谈会等方式,组织招工、招聘、交流、用工咨询等活动,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服务。
  第十六条 各职业介绍机构必须在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业务及职能范围内,按照国家和本市的各项劳动法规、规章进行职业介绍活动,并尊重和维护用工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和劳动者的择业自主权,实行双向选择、公平竞争,确保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第四章 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程序



  第十七条 凡在杭州市市区范围内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工单位)需要用工的,应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进行招工。
  用工单位可以自主招工,也可以通过各类职业介绍机构招工;求职者可以自主选择职业,可以直接或者通过职业介绍机构选择用工单位。
  第十八条 凡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招工的用工单位,须持单位介绍信或营业执照(城镇居民聘用家庭服务人员凭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到职业介绍机构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九条 外地来杭招工的单位,须经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和杭州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才能招工。
  第二十条 求职者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时,应分别携带以下证件:
  (一)城镇待业人员凭待业证和身份证;
  (二)要求流动的在职人员凭居民身份证和工作证;
  (三)大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等各类学校的毕业生,凭毕业证书和居民身份证;
  (四)离退休人员凭离、退休证和居民身份证;
  (五)外地来杭务工人员,凭当地乡镇以上人民政府证明、计划生育情况证明(育龄人员)和居民身份证。
  第二十一条 职业介绍机构禁止以下行为:
  (一)介绍未满16周岁的人从事生产劳动的;
  (二)介绍无《计划生育情况证明》的已婚育龄妇女用工的;
  (三)为未经杭州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来杭招工的单位介绍用工的。
  第二十二条 各职业介绍机构应按规定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信息、情况和统计报表,接受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对介绍的用工人员发生的劳动争议,应协助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查、调解。
  第二十三条 各职业介绍机构可根据服务内容合理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双方缴纳。具体收费项目、标准由杭州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杭州市物价部门统一制定。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未经杭州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擅自进行有偿职业介绍的,责令停止进行,并对责任单位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对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之一的,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对职业介绍机构在职业介绍活动中违反国家政策法规,或超出规定的业务范围进行职业介绍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四)对违反第十九条规定的,可对用工单位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被处罚的单位或个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据《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
  第二十六条 职业介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营私舞弊,侵害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合法权益的,应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用工单位非法用工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各县(市)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局负责解释,具体应用中的业务问题由杭州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退耕还林管理办法等五个办法的通知

甘肃省平凉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退耕还林管理办法等五个办法的通知
     
平政发〔2003〕117号发布时间:2005-1-24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关山林管局:
  《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兑现管理办法(试行)》、《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 任制考核办法(试行)》、《平凉市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五个办法,经市 政府第十三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提高质量,巩固成果,促进农 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根据《退耕还林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范围内经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管理 。
  第三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 、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 ”四个环节,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四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要与调整农村产业 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 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
  第五条退耕还林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域推进,综合发展;
  (三)禁垦与退耕并重,规模治理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四)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个体承包与多种经济成份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谁 经营、谁受益;
  (五)建设与保护并重,实行封山禁牧;
  (六)留足口粮田,确保农民的生计不受影响。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六条成立市、县(区)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落实编 制,固定人员,研究制定政策、办法,处理工程建设日常事务等。
  第七条市、县(区)林业、计划、财政、粮食等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的统 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监督,共同做好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工作: 
  (一)林业部门负责工程的规划、实施、检查、验收、档案管理及林权证发放等;
  (二)发展计划部门负责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审核汇总;
  (三)财政部门负责中央补助资金的下达和兑付、工程管理资金的安排、补助粮食调运费的 筹措;
  (四)粮食部门负责退耕户的粮食调运与供应;
  (五)审计机关负责补助粮款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六)西部开发工作机构负责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
  第八条按照目标、任务、粮食、资金、责任“五到位”的要求,市、县 (区)、乡(镇)政府逐级签定退耕还林工程责任书,并将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 内容。
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本级政府退耕还林工程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
  第九条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检查验收、颁发林权证书、补助粮款的运作 程序,及时、准确、保质保量地做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
  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加强监管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 相关行政村要实行退耕还林村务分开,每年检查验收后要及时张榜公布各退耕户的退耕还林 面积、应兑现粮款数量及还林质量、管护落实等情况,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章规划设计
  第十条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 ,经市西部开发工作机构协调有关部门审定,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县(区)级规划依据全 市总体规划编制,由同级人民政府西部开发工作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审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 施。
  第十一条退耕还林范围:
  (一)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
  (二)盐碱化严重的耕地;
  (三)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和生态区位重要的耕地;
  河流源头及其两侧、湖库周围15度以上耕地,林区内与林地镶嵌分布的耕地,林缘区林线以 下5公里范围内15度以上坡耕地,25度以上坡耕地,在工程建设中要优先安排。
  乡(镇)、村、组集体耕地已承包到户后再退耕还林的,可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尚未承 包到户的集体耕地及休耕的坡耕地不纳入退耕还林兑现钱粮补助范围,但可作为宜林荒山荒 地造林。各县(区)要制定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方案,明确林种比例、树种选择、造林方式、 植被配置模式及种苗生产和劳力组织等各项保障措施。
  第十三条各县(区)依据总体规划和年度生产任务搞好退耕还林作业设 计,把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农户。
  退耕还林作业设计由具备林业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 林业主管部门审定批复,并报省林业厅备案。
  退耕还林作业设计必须在年度计划下达后一个月内完成。退耕还林作业设计一经批复,不得 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须按原申报程序报批。
  第十四条各县(区)退耕还林进行林种设计时,要在保证整体生态效益 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经济林、用材林等;以县(区)为单位核算,生态林比例不得低于 80%。
  各县(区)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设计适宜的树种、林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和林 草间作。生态林以刺槐、杨柳、侧柏、油松、落叶松、沙棘等为主,经济林以苹果、梨、桃 等为主,提倡营造核桃、山杏、花椒、枣、柿、桑等生态、经济林兼用树种,但初植密度不 应低于120株/亩;大力推广国槐、楸树、椿树等乡土树种,使优良品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 。
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以种植耐旱灌木(草)、恢复原有植被为主;以间作方式植树种 草的,应当间作多年生草本,主要树种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密度标准。

第四章种苗供应
  第十五条全市要加快种苗基地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市中心苗圃、县(区 )标准化苗圃和国营林场、苗圃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实行基地化育苗、合同制育苗和定向育 苗。
  要鼓励集体、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培育种苗,扩大种苗生产能力。
  第十六条企业和公民个人生产、销售林木种子和苗木必须有林业部门出 具的标签、质量检验证和检疫证,凡不具有“一签两证”的种子、苗木不得用于育苗、造林 。
  市、县(区)森防、种苗管理部门要做好种苗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检查验收及检疫等工 作。
  第十七条各县(区)退耕还林所用种苗必须在本县(区)或本市范围内 解决,就地培育、就近调剂,尽量使用乡土树种、抗逆性强的树种和新品种。严禁等外苗出 圃造林,禁止跨省区调运造林苗木。
第五章工程管理
  第十八条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目标责任制。项目责任人要全面负责工程数 量、质量、效益和管理。
  相关技术组织和技术人员通过与项目责任人订立技术合同,负责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并依 据合同兑现报酬和奖罚。
  第十九条造林施工前,县(区)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 府应当与退耕还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签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合同。退耕还林工程合同应当 具备下列主要内容: (一)退耕还林范围、面积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范围、面积;
  (二)种苗来源和供应方式;
  (三)造林成活率及其保存率;
  (四)补助粮款的兑现标准和方式;
  (五)管护责任;
  (六)合同期限及违约责任。
  第二十条退耕还林工程承包人要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做到秋整春栽,夏 整秋栽。
工程整地以保留原生植被和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前提,禁止全垦和炼山。宜林荒山、荒沟 、荒滩采用穴状、鱼鳞坑、带状整地方式;退耕还林地除以上整地方式外,还采用网格状整 地和水平阶整地等方式。
  第二十一条各县(区)、乡(镇)在造林前要对施工人员统一进行技术 培训,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统一栽植或分户栽植,并要积极推广容器苗造林、带土栽植、径 流集水、泥浆蘸根、修枝剪叶、截杆造林等实用技术,大力提倡专业队造林和承包造林。
  第二十二条退耕还林者在享受资金和粮食补助期间,应当按照作业设计 和合同的要求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第二十三条市政府林业部门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各县(区)退耕还林 工程作业设计、整地、种苗、栽植、管护、投资等环节进行跟踪监控、督导和评价,提高工 程质量。
  第二十四条市、县(区)政府财政要安排必要的资金,保障退耕还林工 程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工程监理和档案管理、图表卡证制作等管理费用。
  第二十五条退耕还林工程要逐项建立管理卡、汇总表、供应证、管理图 制度,及时绘制1:50000的退耕还林成效图,实行图示管理,凡是造林保存地块要按面积、 林种逐块标注上图;建立退耕还林数据信息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要以户建卡,以村建帐 ,按乡(镇)统计,逐级上报,做到市管到村、县(区)管到户,档案分类明晰,专人管理 。

第六章检查验收
  第二十六条全市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每年分春、秋两次进行。实行定 点、定人、定责的工作责任制。
  第二十七条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档案管理。对县(区)、乡(镇)工程设计文件、图、表、册、卡与相关资料及其建 档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要求设计合理、图表齐全、档案完整;
  (二)面积核实。县(区)在造林结束后,逐户进行核实,建档立卡。市政府按抽查的面积 和图表档案进行实地丈量,面积核实率应达到100%;
  (三)造林成活率。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影响外,成活率≥85%为合格面积,84—41%为补 植面积,≤40%为不合格面积;
  (四)历年造林保存。退耕还林后从第二年起每年秋季进行一次保存率验收,退耕还林保存 率必须达到100%,荒山造林保存率必须达到95%以上,连续两年保存率达不到要求的农户应 停止粮款兑付,限期整改;
  (五)政策兑现情况;
  (六)林权证发放情况;
  (七)抚育管护情况。
  第二十八条检查验收采取县(区)自查、市级复查的制度。
  (一)县(区)自查由县(区)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全面检查。面积核实检查于每年6月底 前完成,自查成果以县(区)人民政府文件上报市人民政府,抄送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 请市级检查,并给退耕还林者签发验收合格证明。自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2、自查工作概况。
  3、自查结果。分述年度工程实施和年度补植的退耕还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施工面积、合 格面积、合格率;分林种(生态林、经济林)、植被类型(乔、灌、草)、树种的自查数据 ;管理指标数据;按年度分述历年退耕还林的保存面积、保存率。
  4、分析评价。用实例和数据,分析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5、问题、对策及建议。
  6、附表、图及数据库(统计到村、林班)。
  (二)市级复查为抽样检查,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在各县(区)自查的基础上进行复查复验 ,复查成果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上报省人民政府。
  (三)县(区)和乡(镇)检查验收后,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排出名次,报市人民政府审 核后,予以通报。
  (四)检查验收实行定点、定人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
  第二十九条检查验收合格后,由县(区)级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和有关 规定发放林权证。

第七章抚育管护
  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退耕还林植被的管护工作,逐级落实管 护责任。
  第三十一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退耕后具有管护的义务和责任,在不能 履行时,可采取交纳管护费等形式履约。
  第三十二条按照“谁退耕,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农民承包的退耕 还林地承包期可以延长至70年,允许依法继承、转让,到期后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十三条县(区)、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可以实行统一 管护,落实管护责任、管护措施、管护人员和管护报酬。
  第三十四条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禁止林粮间作、复耕和从事滥采 、乱挖等破坏植被的活动。
  第三十五条承担管护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培育目的和林木生长 特点,采取各种抚育措施。

第八章资金管理
  第三十六条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包括生活补助费和种苗造林补助费。生活 补助费是指国家给退耕户用于医疗、教育等必要的开支,每退一亩耕地,补助20元,补助年 限为还草2年,经济林5年,生态林暂定8年。种苗、造林补助费是国家提供的退耕还林、宜 林荒山荒地造林的种苗和造林补助款,只能用于种苗、造林补助和封育管护等支出,不得挪 作他用。补助标准按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每亩50元计算。
  第三十七条退耕还林工程专项资金实行县(区)、乡(镇)财政专户存 储、专款专用、单独建帐、独立核算、封闭运行的管理办法。
  第三十八条退耕还林种苗、造林补助费由县(区)财政部门根据林业部 门种苗供应、造林进度及时拨付实施单位;生活补助费由县(区)财政部门根据粮款兑现计 划拨付到乡级财政,乡(镇)财政所根据验收后签发的退耕还林粮款供应证和农户身份证及 时兑付给退耕户。建立健全会计帐务、管理台帐,严格按程序兑付。
  第三十九条各级财政部门对退耕还林补助款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要进行监 督检查,上级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时,要如实提供退耕还林资金的会计凭证、帐薄和其他会计 资料及有关情况。

第九章粮食供应
  第四十条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的管理和供应工作由各级粮食部门全面负责 。粮食供应单位根据验收后签发的退耕还林粮款供应证和农户身份证及时将补助粮供应给退 耕户。农户每退一亩耕地补助100公斤粮食。补助年限为:还草2年,经济林5年,生态林暂 定8年。粮食种类为小麦和玉米,供应小麦和玉米的比例为8:2。
  第四十一条给退耕户供应的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对退耕 户只能供应粮食实物。
  对应税的退耕地,自退耕之年起,对补助粮食达到或超过退耕之前原常产水平的,可从补助 款中先扣除农业税部分后再将补助粮食发放给退耕户。停止粮食补助后,不再对退耕地征收 农业税。
  第四十二条为退耕户供应粮食的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粮食供应台帐,按月 向县(区)级财政、计划、粮食、林业和农业发展银行报送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月报,月报应 载明供应粮食的数量、质量、品种、购进成本、销售价格、调运费用开支等情况。
  第四十三条各级粮食部门对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的管理和供应情况要进行 监督检查,上级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时,要如实提供粮食供应台帐、表册及相关资料。

第十章奖惩
  第四十四条各级政府应当对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有下列显著成绩的单 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一)连续三年工程建设按作业设计施工率、整地率、任务完成率、面积核实率均达到100% ,合格造林面积90%以上;历年造林保存率:退耕还林达到100%,荒山造林达到95%以上;造 林种苗质量达标率100%的。
  (二)政策兑现好,没有截留、挤占、挪用、抵顶补助资金,补助粮食质量符合国家规定 标准,没有折价或变相收购现象,群众满意,无上访、申诉情况发生的。
  (三)工程管理规范,工程档案清楚,图表卡内容齐全,检查验收细致认真,结果真实可靠 ;抚育管护率100%;当年退耕还林面积确权颁证率达到50%以上,第二年达到100%的。
  第四十五条经检查验收质量和管理不达标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调减下 年度计划任务;连续两年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县(区),暂停工程建设资格。
  第四十六条面积保存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责令补植补造外,暂停 兑付国家补助粮款,直至检查验收合格。
  第四十七条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视为发生质 量事故:
  (一)未按要求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的;
  (二)当年造林成活率低于40%的;
  (三)经第二年补植成活率仍未达到85%的;
  (四)造林株数保存率低于80%或郁闭度小于0.2的。
  第四十八条质量事故分为三级:
  (一)一般质量事故:退耕还林连片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33.3公顷以下,或者荒山荒地连片 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66.7公顷以下;
  (二)重大质量事故:退耕还林连片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33.4公顷以上66.7公顷以下,或者 荒山荒地连片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66.8公顷以上333.3公顷以下;
  (三)特大质量事故:退耕还林连片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66.8公顷以上,或者荒山荒地连片造 林质量事故面积在333.4公顷以上。
  第四十九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于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第四十七条规定情 形之一的,应分别追究相关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不按技术规程进行造林作业或不按作业设计组织施工的;
  (二)使用假、冒、伪、劣种苗造林或不按规定程序起运栽植,造成苗木质量下降的;
  (三)在造林检查验收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四)未建立管护责任制或管护责任制不落实造成造林地毁坏严重的;
  (五)虚报造林数量和质量的;
  (六)其他人为原因造成质量事故的。
  第五十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给予行政处分:
  (一)挤占、截留、挪用退耕还林资金的;
  (二)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粮款的;
  (三)利用工作之便收受他人财物的;
  (四)向退耕还林者分摊粮食调运费的;
  (五)不及时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还林者发放补助款的;
  (六)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发放给农民或发放质量不合格粮食的;
  (七)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未给供苗者结算种苗费的。
  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有前款第(二)项行为的,由县(区)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 门依据《退耕还林条例》第五十七条的规定,责令退回所冒领的补助资金和粮食,处以冒领 资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采取不正当手段垄断种苗市场,或者哄抬种苗价格的,由工 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自理,反不正当竞争法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 理机关依据《退耕还林条例》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处以非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
  第五十二条销售、供应未经检验合格的种苗或者未附具标签、质量检验 合格证、检疫合格证的种苗的,由县(区)级以上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 理机关依照种子法的规定处理;种子法未作规定的,由县(区)级以上林业、农业行政主管 部门依据《退耕还林条例》第六十条的规定,处以非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向退耕还林者供应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的补助粮食的,由县(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依据《退耕还林条例》 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可处以非法供应的补助粮食数量乘以标准口粮单价1倍以下的罚款。
  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额、代金券支付的,或者回购补助粮食的,由县 (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依据《退耕还林条例》第六十一条的规定, 可处以折算现金额、代金券额或者回购粮食价款1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退耕还林者擅自复耕,或者林粮间作、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 范围内从事滥采、乱挖等破坏地表植被活动的,由县(区)级以上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 管部门依照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五条本办法第五十条至第五十四条所列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 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附则
第五十六条本办法由市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2003年7月19日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实现造林工程定 位化管理,动态化监测,网络化传输,确保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连续性和工程项目健康顺利进 行。根据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和国家、省上有关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各项规定,结合我 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市实施退耕还林的县(区)、乡(镇)和有关业务行政主管部 门的信息档案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退耕还林信息档案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专人管理,责任明确;
  (二)市、县(区)、乡(镇)对口,数据一致;
  (三)资料齐全,真实准确;
  (四)分类清楚,管理有序;
  (五)填写规范,清晰整洁。
  第四条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实行“一卡一证一图一表”制,即:《退 耕还林工程管理卡》、《退耕还林补助粮款供应证》、《退耕还林工程分户统计表》,由乡 (镇)政府负责,村委会逐户建立,县(区)、乡(镇)、村分级汇总;《林业生态工程建 设管理图》以县为单位,在每年自查工作结束后,对核实合格面积逐小班调绘,一图到底, 逐年续绘。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对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质量指标数据实行分级管理,省上管理到乡 (镇),市上管理到村,县(区)管理到农户。
  第六条全市各级应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县(区)林业、粮食、财政部门和各乡(镇)应确定一名领导负责档案管理工作。
  第七条建立市、县(区)、乡(镇)和村社四级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 资料管理体系。市、县(区)林业、粮食、财政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分别负责退耕还林 工程建设档案、粮食补助档案和现金补助档案资料的管理;乡(镇)林业站、粮管所、财政 所负责本乡退耕还林信息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退耕还林工程村负责本村退耕 还林有关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
  第八条市、县(区)林业、粮食、财政部门和各乡(镇)林业站、粮管 所、财政所都必须确定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员,分别报市、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各 工程村由村委会主任兼任退耕还林档案管理员。档案管理人员相对固定,不得随意调整,确 需变动的,应征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并做好交接工作,健全交接手续,确保档案资料的 连续性和完整性。
  第九条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档案管理必须设立专门的档案 室,建立档案专柜,市、县(区)林业、财政、粮食部门必须配备微机,实现退耕还林档案 资料微机化管理,退耕还林累计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乡(镇)应配备微机等必要设备,提高 档案管理水平。
  第十条各级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履行好以下职责:
  (一)及时收集和整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全过程各类图、表、册、卡、证等资料信息;
  (二)及时搞好退耕还林信息资料立卷装订归档工作;
  (三)及时向上级报送退耕还林工程信息、管理情况和自查报告。

第三章资料收集与归档
  第十一条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要按照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程序收集 整理归档,必须做到上下一致、资料齐全、详实可靠、科学规范、分门别类、信息化管理。 卡、证、表等一律用钢笔填写,不得用铅笔或其他书写工具填写,内容填写要清晰工整、完 整准确,不得漏项缺项。
  第十二条退耕还林档案管理资料分部门管理,各部门应当根据职能分工 建立健全各类档案资料。
  (一)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档案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国家、省上有关退耕还林的法规、办法及主要政策性文件,市委、市政府制订的有关政 策及规范性管理文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机构有关文件、批复;省、市退耕还林工程年 度计划任务,粮款兑现指标下达文件、立项文件或报告等文书资料;退耕还林工程各类经费 的拨付下达文件;
  2、市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规划图,年度实施方案、作业设计方案和批复等 ;
  3、县(区)级自查验收资料,市级复查验收图、各年度成果续绘图、复查验收统计表和报 告,国家、省上检查验收等资料;
  4、退耕还林工程各类信息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资料:
  5、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阶段性或年度实施情况总结报告,有关退耕还林专项调查资料,图片 、音像资料,有关档案查阅、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等 资料;
  6、退耕还林工程执法检查、资金使用审计、政策兑现情况检查资料;
  7、退耕还林来信来访、案件查处以及奖惩等有关资料。
  (二)市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档案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1、国家、省上有关退耕还林的法规、办法及主要政策性文件,省、市退耕还林年度计划任 务、粮款兑现指标下达文件;
  2、分乡(镇)补助粮食发放统计资料;
  3、年度粮食补助兑现情况督查、检查资料;
  4、年度粮食补助使用、粮源组织调运情况总结报告;
  5、补助粮食兑现、粮食安全专题调研资料以及基层粮管所粮食库存情况;
  6、退耕还林来信来访、案件查处等资料。
  (三)市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档案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1、国家、省上有关退耕还林的法规、办法及主要政策性文件,省、市退耕还林年度计划任 务、粮款兑现指标、种苗补助等资金拨付下达文件;
  2、县(区)现金拨付凭证,分乡(镇)生活补助发放统计资料;
  3、年度现金补助兑现情况督查、检查资料;
  4、年度现金补助拨付使用情况总结报告;
  5、退耕还林来信来访、案件查处等资料。
  (四)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档案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机构有关文件、批复;国家、省、市有关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主要 文件,县(区)委、县(区)政府制订的相关政策及规范管理的意见;省、市、县(区)退 耕还林工程年度计划任务,粮款兑现指标下达文件、立项文件或报告等文书资料;
  2、县(区)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规划图,年度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设计 图,立项标准文本、批复;
  3、种苗筹集调运发放资料,种苗资金拨付及使用管理情况等资料;
  4、县(区)级自查验收图、各年度成果续绘图、自查验收统计表、退耕还林管理卡,国家 、省、市核查验收等资料;
  5、退耕还林粮款供应证登记发放清单、林权证发放统计表;
  6、年度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图片、音像资料,有关档案查阅、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 、示范和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等资料;
  7、退耕还林来信来访、案件查处以及奖惩等有关资料。
  (五)县(区)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档案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国家有关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政策性文件,省、市县(区)退耕还林年度计划任务、粮款 兑现指标下达文件;
  2、退耕还林县(区)级自查验收结果资料,退耕还林管理卡;粮食补助分乡(镇)、分村 组分户登记清单、统计台帐;
  3、年度粮食补助使用、粮源组织调运情况总结报告。
  (六)县(区)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档案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1、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性文件,县(区)政府相关规范文件,省、市、县(区)下达的年度退 耕还林工程建设计划任务,粮款兑现指标、种苗补助等资金拨付下达文件;
  2、退耕还林县(区)级自查验收结果资料,现金补助分乡(镇)拨付凭证、统计台帐;
  3、年度现金补助拨付使用情况总结报告。
  (七)乡(镇)或乡(镇)林业站档案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国家有关退耕还林政策文件、县(区)级制订的相关政策文件、退耕还林工程县乡领导 机构有关文件;县(区)下达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年度计划任务、粮款兑现指标、立项批复 文件;
  2、退耕还林工程乡(镇)总体规划方案、规划图,年度规划作业设计、设计图,退耕地现 状调查表,经过批复的立项标准文本;
  3、种苗接收或调运发放到户花名册,乡(镇)人民政府与退耕户签订的退耕还林合同;
  4、退耕还林工程乡(镇)自查验收图、各年度成果续绘图、自查验收统计表、退耕还林管 理卡,市、县(区)检查验收图、表、卡等资料;
  5、退耕还林粮款供应证登记发放清单、粮款供应台帐、林权证发放统计表;
  6、乡(镇)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总结报告,有关档案查阅等资料。
  (八)乡(镇)粮管所档案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国家有关退耕还林政策性文件,县(区)级制定的相关文件,县(区)下达到乡(镇) 的年度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计划任务、粮款兑现指标等文件资料;
  2、退耕还林县(区)级自查验收结果资料,粮食补助分户发放登记花名册、分户供应台帐 、分户签名盖章领取的粮油销售原始票据(一户一票);
  3、本乡(镇)年度粮食补助使用、粮源组织调运情况总结报告。
  (九)乡(镇)财政所档案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1、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性文件,县(区)级相关规范文件,县(区)下达的年度退耕还林工程 建设计划任务,粮款兑现指标文件;
  2、县(区)财政拨入本乡(镇)退耕还林现金补助的拨款凭证,乡(镇)财政所拨付到现 金兑现专户的拨付凭证,退耕农户分户签名盖章领取的现金补助花名册、分户建立的现金补 助台帐;
  3、本乡(镇)年度现金补助情况总结报告。
  (十)退耕还林工程村应建立以下档案资料:
  1、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县(区)级相关规范政策、管理办法等资料;
  2、本村土地利用现状、林业发展现状、退耕还林年度完成情况统计表等资料;
  3、乡(镇)政府与农户签订的退耕还林合同、经过县(区)、乡(镇)审核的退耕还林管 理卡、粮款补助兑现公示情况等资料。
  (十一)退耕还林的农户应持有与乡(镇)政府签订的退耕还林合同、退耕还林管理卡、粮 款供应证、林权证。

  第四章检查与考核
  第十三条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县(区)、乡(镇)和相 关部门退耕还林年度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年度退耕还林工程考核 ,对相关部门以及县(区)的档案管理,严格按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任考核意见考核兑 现;对档案管理混乱、资料不齐全、填写不规范的县(区)或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完善,不 限期整改的,要在全市通报批评。
  第十四条对因档案管理混乱、档案不完整造成退耕还林政策落实不到位 或错兑、漏兑;不认真填写工程管理表、卡,不按要求逐年续绘县(区)级林业生态工程管 理图的,要视情节轻重程度,追究其主要行政领导、分管领导以及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有 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市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兑现管理办法(试行)
(2003年7月19日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和健康运行。根据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国发(2002)10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若干意见》和省上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
  第二条全市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的县(区)、乡镇和有关业务行政主管 部门的政策兑现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各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对退耕还林补助粮、款兑现工作 负总责,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市、县(区)粮食、财政部门具 体负责补助粮食和生活补助费的兑现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条各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和业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 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 和及时足额的原则,依据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和生活 补助费,维护退耕还林农户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市、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提供退耕还林工程检查 验收结果,市、县(区)粮食部门具体负责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的调运和兑现,市、县(区) 财政部门具体负责退耕还林生活补助费的拨付和兑现,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乡(镇 )粮管所、财政所及时足额向退耕还林农户发放补助粮食和现金。市县(区)纪检、监察部 门负责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第二章政策兑现依据与程序
  第六条退耕还林粮食和现金补助标准、年限按照国发(2002)10号文件 的规定执行。粮食、现金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每亩退耕地每年 补助现金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 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
  第七条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工作由县(区)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县( 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验收结果作为政策兑现的直接依据。当年检查验收合格, 经省、市核查验收确认后,在当年省市下达的计划任务之内,列入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面积; 以后每年进行复查,对造林保存率达到标准的按补助标准和年限继续列入政策补助。
  第八条纳入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合格造林面积必须是承包到户的应税坡 耕地,属于集体、未承包到户、未计入应税面积的撂荒地还林的,以及以县(区)为核算单 位,对超过规定比例20%多种的经济林,只给种苗补助费,不享受粮款补助政策;在协商、 自愿的前提下,由农村造林专业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租赁、承包退耕还林的,其利 益分配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
  第九条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生活补助费必须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兑现 ,其发放方式为: (一)补助粮食。第一年经县(区)级自查后,按核查面积一次兑付;第二年起经省级检查 合格后一次性兑付。    
  (二)生活补助费。第一年经县(区)级自查后,按核实合格面积一次性兑付;第二年起经 省级核查合格后一次性兑付。
  第十条退耕还林工程县(区)级自查验收合格并经确认的面积,由县( 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以乡(镇)为单位,逐农户填写退耕还林管理卡和粮食现金补 助供应证,经农户签字盖章,乡(镇)政府初审,林业部门审查,财政、粮食部门审核后, 退耕农户本人持粮款供应证到本乡(镇)粮管所、财政所领取粮食、现金补助。
  第十一条县(区)粮食、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林业部门检查验收结果 和国家下达的当年退耕还林粮款补助指标,向乡(镇)粮管所、财政所下达拨付粮食、现金 补助,乡(镇)粮管所、财政所在粮食、现金补助拨付到位后20日内全额发放到退耕农户, 并要分户建立详实完整的粮款补助台帐、粮款兑现花名册。
  第三章粮食和现金补助
  第十二条退耕还林粮食和现金补助由县(区)政府统一组织,乡(镇) 政府具体负责,乡(镇)粮管所、财政所按规定期限足额兑现到退耕农户。现金补助由乡( 镇)财政所负责直接发放到户,不得代扣代顶其他费用。乡(镇)粮管所对退耕农户只能供 应粮食实物,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代金券或面粉发放;供应补助粮食的 企业不得回购补助粮食;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严禁供应霉变、陈化粮。 
  第十三条退耕还林资金实行专户存贮、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挤占、截留、挪用和克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现金和粮食。
  第十四条退耕地属于农业税计税土地的,农业税的征收减免根据《退耕 还林条例》及有关政策规定,由县(区)农税征收机关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上级有关部门 批准后执行。
  第十五条退耕还林补助粮食坚持就近调运,就近供应的原则,调运费用 不得向退耕农户分摊。粮款供应证、管理卡、林权证等工本费按照有关规定统一标准收取, 乡村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价或搭车收费,加重农民负担。
  第十六条退耕还林地的林草权证颁发,经营期限和退耕地上的林木所有 权依照《退耕还林条例》第四十七条、四十八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监督与检查
  第十七条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纳入市有关业务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目标和 县(区)退耕还林目标管理责任状考核内容,市业务主管部门、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 政策兑现管理第一责任人。每年由市政府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各县(区)粮款兑 现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每年审计、检查不得少于二次。主要检查内容为:
  (一)、县(区)、乡(镇)、粮管所兑现台帐;
  (二)、农户签字盖章花名册;
  (三)、粮油销售发票等原始资料;
  (四)、县(区)乡(镇)、财政所补助现金拨款凭证和农户领款花名册;
  (五)、林权草证颁发情况。
  (六)、走访农户调查粮款补助实际兑现到户情况。
  第十八条逐步实行退耕还林工程监理制。市政府聘请的退耕还林工程稽 查员,采取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粮款政策兑现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情况可 直接向市政府报告。
  第十九条实施退耕还林的乡(镇)和村组应当建立退耕还林公示制度, 结合政务、村务公开,每年在粮款补助指标下达拨付后5日内,将退耕户的退耕还林验收合 格面积、造林树种、补助粮食和现金的数量等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纪检、监察、 林业、粮食、财政等部门要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及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第五章处罚
  第二十条退耕还林补助粮款兑现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制。国家工作人员在 退耕还林政策兑现过程中违反《退耕还林条例》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退耕 还林条例》第五十七条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
  (一) 挤占、截留、挪用退耕还林现金补助资金或克扣粮食补助的;
  (二) 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和粮食的;
  (三)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
  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有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和粮食的,依照刑法关于诈骗 罪或者其它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林 业行政主管部门列入林业行政案件查处,责令退回所冒领的补助资金和粮食,处以冒领资金 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有关领导或领导班子集体指令或授意乡(镇)粮管所、财政所 挤占、挪用、截留粮款补助,用于支付其他费用或者代扣代缴抵顶农业税以外的税费,造成 粮款补助不能及时足额兑现到户的,依法给予直接责任人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第一责任人以 党纪、政纪处分。
  第二十二条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向退耕还林者供应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的霉变、陈化粮的,由县(区)以上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非法供应补 助粮食数量乘以标准口粮单价1倍以下的罚款。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 或者代金券等形式支付的,由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 以折算现金额、代金券1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退耕还林工程因封山育林和抚育管护措施不落实,造林成活 率低于85%、保存率低于95%的地段,在县(区)级检查验收下发2次补植补造通知书后仍然达 不到合格造林标准或限期不能弥补完善的,由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工程村和相关农户 下发退耕还林工程不合格面积剔除通知书,终止兑现粮款补助,并要列入林业行政案件依法 追回已享受的补助粮款。在通知书下发60日之内,退耕还林农户对决定内容不服的,可以向 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第二十四条退耕还林者擅自复耕,或者林粮间作、在退耕还林项目范围 内从事滥采、乱挖等破坏地表植被活动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滥伐林木罪或 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 、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市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
(2003年7月19日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关于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目标责任制 考核的要求,根据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意 见》及有关退耕还林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第二条凡承担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的县(区)人民政府和关山林业 管理局,均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责任制考核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全面的原则;
(二)坚持生态优先,兼顾农民利益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
(三)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的原则:
  (四)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尊重农民意愿,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
  (五)充分体现“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和“林权是核心, 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几个主要环节。
  第四条市政府成立由市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组长任组长,退耕还林领导小 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 室设在市林业局,具体考核全市范围内的退耕还林工作。各县(区)及林管局也要成立相应的 考核机构,制定详细具体的考核办法,对所辖区域内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每年进行一次全面 的考核检查,兑现奖罚。
  第五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造林面积。包括当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任务完成率、荒山荒地造林任务完成率、历年造 林工程面积核实率。
  (二)建设质量。包括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编制、作业设计;当年工程任务完成率和造林 合格率;补植率及历年工程保存率;科学整地情况、种苗质量和栽植质量。
(三)工程管理。包括工程监理、检查验收、确权颁证、抚育管护、档案管理以及退耕还 林合同、退耕还林管理卡、补助粮款供应证、分户统计表和县(区)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图续绘 情况。
(四)政策兑现。包括补助粮款足额兑现到户、粮食质量、造林种苗补助费拨付到位和管 理使用情况等。
  第六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由考核领导小组负责,结合年 终农村工作考核,组织有关部门采用现场查看、听取汇报、翻阅档案资料和走访群众相结合 的形式,逐县(区)进行考核检查。
  第七条市政府根据考核结果,对做出下列成绩的县(区)政府给予表彰奖 励。
   (一)连续三年工程建设按作业设计施工率、整地率、任务完成率、面积核实率达到100%, 合格造林面积90%以上,历年退耕还林保存率达到100%,荒山造林保存率达到95%以上, 造林苗木质量达标率100%。
(二)政策兑现好,没有截留、挤占、挪用、克扣、抵顶补助资金;补助粮食质量符合国 家规定标准,没有折价抵顶税费或变相收购现象,群众满意,无上访、上诉情况发生。
  (三)工程管理规范,工程档案资料清楚,图表卡内容齐全,检查验收细致认真,结果真实可 靠;抚育管护率100%;当年退耕还林工程确权发证率达到50%以上,第二年达100%。
  (四)当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综合考核在全省实施的县(市、区)中排名前五名。
  第八条有下列一种或几种情况的,年终在农村责任目标考核中实行一票 否决,相应调减下年计划任务,并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有关责 任人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公职等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部门 追究刑事责任。
(一)没有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领导和协调工作制度不完备,机 构不健全,人员不落实,或部门协作不好,扯皮现象严重;有关领导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退耕 还林工程建设存在严重失职和渎职行为,造成经济损失超过10万元的。
  (二)档案管理混乱,档案不完整,造成错兑漏兑;不认真填写工程管理表卡,不按要求逐年 续绘县(区)级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图;不按技术规程检查验收,故意降低检查验收标准,使验 收结果与实际情况误差超过10%;封山禁牧措施不力,工程区域毁林毁草开垦、乱砍滥伐林 木、滥采植物和药材、滥牧现象没有得到有效制止的。
  (三)作业设计率达不到100%或不按批复的作业设计施工;跨省区调运苗木或使用假冒、伪 劣种苗,造成质量事故;除不可抗拒的因素,当年工程任务完成率低于90%;退耕还林面积 核实率低于90%;核实面积合格率低于80%;退耕还林历年保存率低于95%,荒山造林低于 90%的。
(四)在市级补助粮款政策兑观文件下发30个工作日内,粮款供应证和退耕还林管理卡签 发到农户率以及粮食和现金兑现入户率低于70%,40个工作日内达不到100%;经县(区)级 自查验收后,不向退耕还林农户颁发林权证书;截留、挪用、挤占、克扣、抵顶退耕还林工 程粮款补助资金;故意将陈化粮、霉变粮供应给农民或将粮食折算成现金发给农民;未经省 、市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将节余的国家补助粮食折价款挪作它用的。
(五)对本行政辖区内发生的破坏退耕还林成果案件查处率达不到95%以上,或对群众上 访上诉置之不理,使之越级上诉,造成恶劣影响的。
  第九条本办法由市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平凉市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2003年7月19日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第一条为了提高造林质量、巩固造林成果,防范造林质量事故,加速培 育森林资源,依据《国家林业局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度的规定》、《甘肃省造林质 量管理及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造林是指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国家、省、市规划确定的其它林业建设工程,连片面积在10亩 以上的宜林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及其它宜林地上的人工造林和补植、补造,绿色通道林 带、农田林网、四旁树按株数折算后面积达到10亩以上的造林。
  第三条国家、集体、国有企业等各种造林和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飞播造 林以及封山育林必须执行本办法。外商、民营和个体经营的造林可以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
  第四条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为本行政区造林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 直接责任人。
造林项目责任人对造林的数量、质量、管理负全责。
  技术人员要与项目责任人签定承包合同,负责技术指导和服务,依据合同兑现报酬和奖罚。
  第五条造林项目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按批准的建设 项目组织设计,按设计组织施工,按标准组织验收。
  第六条造林作业设计以批准的造林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为依据,以 县(区)为单位分工程项目编制,以造林小班为单元进行设计。
  第七条造林作业设计由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编制,由县(区)林业 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林业主管部门审定批复;作业设计一经批复,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 更的,须按原申报程序报批。
  第八条森林保护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与造林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 ,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九条作业设计要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的原 则,以山系布局,整流域治理,突出设计施工规模。除特殊情况外,每处设计施工点集中连 片的最低规模为退耕还林100亩,荒山造林200亩,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1000亩。
  第十条生态林应优先设计优良乡土树种和耐旱树种,营造针阔、乔灌混 交林,禁止大面积设计纯林,各县(区)生态公益林的混交比例不得低于80%,新造林单个 无性系营造面积不得超过150亩,单块纯林面积不得超过1500亩,与纯林相邻的小班必须更 换树种。
  第十一条每个工程项目的作业设计都要有设计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 的签字和单位盖章,在作业设计审批之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抽取一定比例的设计面积进 行现地复核,市级复核率不得低于20%。
  第十二条坚持良种壮苗和就地造林、就近育苗,使用有质量检验证、检 疫证、出圃标签的一、二级苗木,禁止购买和使用无生产许可证、无经营许可证、无良种使 用证、无质量检验证、无病虫害检疫证的苗木;苗木的起苗、分级、运输、假植、栽植等工 序都必须有保质期,每一环节都须经林木种苗管理部门和造林工程监理人员、项目技术人员 现场把关签字;从外市(地、州)调入本市用于造林的林木种苗,必须报市林木种苗管理部 门备案。
  第十三条整地要按照作业设计进行施工,做到秋整春栽,夏整秋栽;禁 止全垦整地和炼山整地,宜林荒山、荒地采用穴状、鱼鳞坑、带状整地方式,退耕地除以上 整地方式外还可采用网格状整地方式,最大限度的保护原生植被,保证当年整地后水土不流 失。
  第十四条积极推广容器育苗、带土栽植、覆膜覆土、径流集水、泥浆蘸 根、修枝剪叶、截杆造林等实用技术,使用生根粉、保水剂、抗旱造林粉等先进科技成果, 努力提高造林成活率。
  第十五条造林地土壤含水量达不到造林苗木生理需求的,应采取灌溉造 林或抗旱措施,否则应换季造林。
  第十六条积极提倡群众性整地,专业队造林。造林专业队的资质由县级 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审查认定,并实行年审制。
  第十七条国家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造林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公开 招标,合同管理,合同文本由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其内容应当包括造林面积 、作业方式、技术要求、验收程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及其它需要约定的事项。 
  第十八条凡由国家投资的造林项目,要聘请有造林监理资质的单位对承 建单位的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暂不能实行造林监理的,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委派中级职称以上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监督,实行技术承包。 
  第十九条造林施工结束、造林当年、造林第二年和造林第三年,林业行 政主管部门要分阶段组织检查验收,签发施工合格证、造林质量合格证、抚育管护作业合格 证和造林验收合格证。
  第二十条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有作业设计率、苗木合格率、面积核实率 、成活率、面积合格率、抚育率、管护率、混交率、保存率、建档率、检查验收率以及生长 情况、病虫鼠害情况、森林保护和配套设施建设情况等。
  第二十一条检查验收分县(区)自查和市级抽查:
  (一)造林当年,依据造林作业设计,由县(区)级人民政府组织全面自查,提出自查验收 报告,报市林业主管部门。
  (二)在各县(区)上报的自查报告基础上,由市林业主管部门按照造林验收的有关规定组 织抽查,抽查比例为各县(区)上报造林合格面积的15%至20%。
  第二十二条检查验收实行定点、定人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 工作责任制;承担检查验收任务的单位在工作开展之前要对检查验收人员进行培训,检查验 收工作结束后,要对造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十三条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国营林场应当组织有关部门 和单位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在大面积林区增加护林设施,适地适时进行封山育林 ,加强新造林地保护,划定护林责任区,配备专职或兼职护林员,建立护林公约,组织群众 护林。
  第二十四条每年造林工程结束后,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 准确、全面上报当年造林执行情况。
  第二十五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场,要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 规定,及时收集、整理造林各环节的文件及图面资料,建立健全造林技术档案,并确定专人 负责,坚持按时填写,不得漏记和中断,不得弄虚作假。
  造林技术档案的内容包括造林设计文件图表、整地方式和标准、林种、造林树种、造林立地 条件、造林方法、密度、种苗来源、规格、抚育管理、病虫鼠害种类和防治情况,造林施工 单位、权属、施工日期、施工的组织、管理、检查验收和保存率检查情况,各工序用工量及 投资等。
  第二十六条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原因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发 生造林质量事故:  (一)连续两年未完成造林任务的; 
  (二)当年造林成活率低于40%的;
  (三)由于管护上的疏漏,使羊畜践踏啃食或人为活动破坏幼林,造成幼林损失,保存率达 不到80%,或无望郁闭成林的;
  (四)退耕还林后复耕复垦的。
  第二十七条造林质量事故标准分为下列三级:
  (一)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包括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等, 下同)造林质量事故面积500亩以下,其它造林质量事故面积1000亩以下的为一般事故; (二)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500亩以上1000亩以下,其它造林质量事故面 积在1000亩以上5000亩以下的,为重大质量事故;
  (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1000亩以上,其它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5000亩 以上的,为特大质量事故。
  第二十八条责任处理规定:
  (一)连续两年未完成造林任务,或面积核实率达不到95%以上的县(区)、乡(镇)、林 业管理局和林场,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二)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造林项目予以批准的,对审批单位主管人给予行政 警告处分。
  (三)未经审批单位批准随意改变项目计划内容而发生造林质量事故的,对县(区)、乡( 镇)政府、林业管理局、林场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人视其责任分别给予 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
  (四)不按科学进行设计,外业调查项目不齐全,面积量算不准确,林种、树种选择不当, 整地、造林密度、造林时间、技术措施不合理,因此而发生一般造林质量事故的,对设计负 责人、设计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责令设计单位退还设计费;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对设计 负责人、设计人员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取消设计资格,责